Menu

My Fun.

卡關時 學會放空 是善待自己的好方法

Shopping Cart

(0)

Choose Your Product

商品

來自日本的「單位展」沒告訴你的祕密

圖片來源:劉曄作者:趙曼汝 2016-07-27 Web Only調整字體尺寸是什麼展覽如此有魅力,僅僅展出日常生活中人人常見的物品,卻能在去年吸引超過11萬名日本設計人紛紛前往朝聖?今年7月,這場展覽從東京六本木的21 21 Design Sight美術館來到台灣,這不僅是它的首場海外展覽,也是21 21 Design Sight開館至今,第一次與海外團隊合作的作品,它就是「單位展:This much, That much, How much?」。由日本三宅一生基金會成立,時尚設計大師三宅一生、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、平面設計師佐藤卓擔任總監,委託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親自操刀的21 21 Design Sight美術館,是日本設計人、文藝青年們不可不知的指標性藝文場域。2015年,21 21 Design Sight邀請日本30位藝術家如中村至男、野老朝雄等一同籌劃了「單位展」,將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且習以為常的各種單位,如表時間的秒、表長度的公分、表重量的公克等,以設計的角度、陌生化的排列組合予以詮釋,化平凡為不凡,提供一個打破思考框架、重新想像世界的可能。今年,「單位展」首度移師來台,平均每日逾千人前往觀展。然而,在這場展覽趣味性的背後,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?「單位展就是把你最熟悉的事情攤開來,用陌生的排列方式再去熟悉這些東西,」單位展台北場展覽統籌、啟藝文創執行長梁浩軒對《天下》表示。如在展場中,面對「一磅有多重?」這樣的提問時,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模糊的概念。但透過展品的巧思,我們知道一磅可以是一大束吸管、可以是5球毛線、也可以等於14盒棉花棒的重量。各式各樣單位的計量與換算,正在人們的大腦中重新洗牌。獨立策展人、啟藝文創執行長梁浩軒。劉曄/攝。日本展覽的在地化一場展覽之所以吸引人,在於它是一個可以觸發思考的媒介、引發觀者共感的創作。特別是對於訴諸日常的展物來說,與在地連結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。像是探討錢幣單位的展區,除了原有的日幣之外,也加入了台灣人每天使用的新台幣。「錢幣是每個人最熟悉的單位,錢幣價值是一個意義,但錢幣本身的長寬高、材質、重量、直徑、厚度,都有一個代表它的單位數字,」梁浩軒說,「像80枚十塊錢硬幣等於一台斤,我們放了新台幣進去,透過這樣的比較,你就會知道單位和單位間彼此還有個特殊的關係存在。」不僅如此,像是字的重量作品,也是在日方原有的五十音、英文字母之外,加入了注音符號的設計,讓觀者可以隨心為字詞秤重。梁浩軒說,話語在每個人觀念中有代表的重量,例如你覺得生活比工作重要,你可以輕易比較出它的輕重。但如果把字詞拆開、就像拆解個人的價值觀,再重新給它一個參數,那麼可能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,也就是說換個角度想其實很多事情就會不一樣。講究細節、不輕易妥協的態度走在日本的展覽,總能聞到一股屬於日本獨有的氣味,這個氣味來自於精緻的細節與簡約的美學。但是要成就這樣的作品,這背後又有什麼台灣可以借鑑的地方?作為單位展的台灣主辦單位,梁浩軒在與日本21 21 Design Sight策展團隊共事的過程中更加體認到日本人對於工作的講究與研究,舉凡展覽內容的比例、高度、顏色、材質、字體大小與間距等都是日方重視的細節。「講出來很少人知道,所有你在展場裡面看到的東西,小到連櫃子裡的乾燥劑要買什麼牌子、裝乾燥劑的杯子等,都是要經過我們雙方統一決定,更不用說展牆的高度要離地幾公分、壓克力的厚度等都有一定的標準,」梁浩軒笑說。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,從觀眾進入展場的動線、體驗到的所有五感經驗,包含燈光是否刺眼、觀展適合的溫度、空氣飄散的香味、音樂與音效的管控、展覽營造的所有氣氛等都是策展要考量的部份,或許觀眾不會感受到,但這些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,「策展就是經過優雅的算計,」他補充。對於同樣要求細節的梁浩軒來說,「這個展覽沒有所謂的『差一點』,我們一直認為我們不能做『差一點』或『差不多』的工作,要很精準,其實做展覽就是這樣、日本人的工作態度就是這樣,不能輕易的對自己妥協。」透過單位展的可見(展出內容)或不可見(策展細節),可以體認到展覽是一件集體完成的藝術創作,也讓人更加堅信,設計是可以改變生活、改變世界的力量。展覽資訊21 21 DESIGN SIGHT企劃展:「單位展:This much, That much, How much?」首次海外巡迴展日期:2016年7月1日~2016年9月16日時間:10:00~18:00地點: 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(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)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 ... 7583#sthash.wY4W17hd.dpuf

林曼麗:21世紀美術館是城市的細胞/WDC臺北

作者:莊安華 2016-08-05 廣告企劃製作調整字體尺寸從20世紀末以來,全球許多城市紛紛運用美術館、博物館的建築與展覽,重塑城市的文化性格,讓城市再生,吸睛國際目光。台北市又該如何將自己打造成為世界藝術櫥窗,形塑文化新地標呢?在台北市車水馬龍、文湖線捷運經過的和平東路二段上,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設立的北師美術館坐落其間。許多初次踏訪這所美術館的民眾,覺得它有「大隱隱於市」的氛圍。然而,「隱藏」絕對不是北師美術館的真正性格。「參觀民眾待在館內,可以透過玻璃牆看見台北這座城市每分每秒的脈動,以及培育人才的大學校園。」北師美術館館長、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林曼麗強調,北師美術館是一座21世紀創新型態的美術館,與周遭的城市、大學空間從未劃設出「楚河漢界」的明顯界限,「它就是一個有機體,會不斷擴散、成長,與周遭的環境、空間、人不斷融合,進而產生質變。」讓落寞城市重生北師美術館在林曼麗主持下,已經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法國巴黎羅浮宮、東京藝術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型館舍展開合作,另外館方也將自己轉化成為「遊學基地」,針對兒童、中小學師資和校園、社區對象,支援專業人力去執行美感教育計畫。近年來,軟硬體設施完美搭配的美術館、博物館,成為城市再生的重要推力。例如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、英國倫敦的泰德現代館等,皆為落寞的城市街區注入新力量,吸睛國際目光。美術館、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寶庫,台北市擁有多座國家級美術館、博物館,但是這些館舍能否為台北市的城市魅力加分?林曼麗認為,台北市多數美術館、博物館本身的力量尚未充足,無法發散出強大的外溢效益,因為這事涉館舍本身與外在環境結合的質量是否夠好、人才是否具備專業度。「台灣從以前到現在沒有博物館政策,這是很可惜的事情,因為美術館、博物館在整個國家的文明發展裡,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基地,應該讓這些館舍充分地、有能量地去發展,現在看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政策面,沒有支持這樣的部分。」林曼麗分析指出。此外,她也表示,建構美術館、博物館最重要的部分在於軟體,而非硬體建築,但台灣公部門思考館舍的焦點卻侷限於硬體,給予龐大經費建立美輪美奐的建築,但這些館舍很多最後變成了蚊子館。所以,她認為城市發展美術館、博物館的重點,應該瞄準人才專業度,館舍的定位、永續經營等所有軟體,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來經營,將美術館、博物館的價值與意義發散出去並產生效益。接著,硬體的建築則是配合軟體來運作。「今天找到再好、再知名的建築師興建出來的美術館與博物館,也就是一個裝置而已,基本上還是要結合館舍的軟體。如果軟硬體能做到最好的結合,建築師與美術館、博物館的專業充分緊密合作,甚至跟出錢的業主充分溝通,那就完美了,可以產生『一加一大於二』的效應。」林曼麗說。與周圍環境一起發展城市的美術館、博物館到了21世紀後,在經營內容上產生非常大的翻轉,進行多項變革。林曼麗表示,早期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就是一個神聖的殿堂,參觀民眾必須拾級而上,經過牌坊去膜拜裡面的展覽,在20世紀以後這些館舍被當作社會教育的場域,「進入21世紀,美術館、博物館的存在不只是神殿、社會教育的場域,而是成為城市細胞。對我來講,這些館舍的界線是模糊的,能延伸進入周圍的環境去結合發展。」目前北師美術館的營運型態,就是林曼麗理想中的21世紀城市美術館。當初她要主持這座美術館,很多人質疑她頭腦壞掉,當過故宮院長的她為何來搞一個小小的、沒人又沒資源的美術館,「但是對我來講,它的意義更重於國家級美術館,因為這是一個創新型態的美術館,要給予大家一個有視野的典範。如果它是國家級美術館,將會受到立法機關的監督,面臨更大的束縛。」「關於台北市這座城市的特色是什麼。這很值得我們去思考!」林曼麗表示,美術館、博物館軟硬體內容的風格,與台北市的美學、文化思維及對意義的定義有關,所以台北市要怎樣變得更有魅力,從公部門到民間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去努力。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 ... 7743#sthash.FnO2zKLd.dpuf

請和我晚餐 地點在下水道

文章出自於: 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4909你所認知的建築即將被顛覆。你相信下水道管路可以變餐廳嗎?不只如此,房子能夠上雲端、高速公路可以變好房子。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場所,也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幾何結構,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,跟情感有所連結的地方。《未來世界的百大建築》用100個全球各地的特色建築與你分享,建築如何能與自然和諧共存,同時回應社會需求。可以在教堂裡購物嗎?實體書店愈來愈少,仍然屹立不搖的書店便成了大家忙裡偷閒的靜思聖地。對荷蘭書商來說,還有哪裡比13世紀的教堂更適合用來改造形象呢?高聳的教堂中殿正好提供足夠空間擺放三層樓高的書架。書架從教堂前端一路延伸到後方,與周圍的哥德式石砌建築形成對比。購物療法也可以是一種神聖的體驗。舊磚瓦能說新故事嗎?天災毀壞建築後遺留的碎磚瓦,搖身變成中國的歷史博物館。寧波市政府委託建築師運用地震累積的舊磚瓦建造這棟建築的門面。這樣一來,建築不僅成了過去的象徵,也落實以既有建材配合當代需求的永續概念。磚瓦沒有保存期限。醜陋的東西能被美化嗎?新城溪(Newtown Creek WastewaterTreatment Plant)是紐約市14座汙水處理廠中規模最大的。紐約市大可維持實用至上的設計,但市府決定斥資45億美元,翻新這個老舊又不太環保的廢水處理設施,改採顧及周遭居住環境的設計。建築師與包括燈光藝術家、環境雕塑家在內的團隊合作,打造出運用形式、材質、色彩,營造出亮眼視覺組成的複合設施。工業建築不再需要隱藏自己。你會到下水道吃飯嗎?預鑄混凝土做的下水道管路原本是用來排放汙水的,如今堆疊在酒吧裡,變成新的醒目雕塑。管路內層加裝了木板,為用餐者打造私密空間,也滿足了路人的窺探欲望。造形引導功能。你願意付多少錢睡在倉庫裡?把倉庫改建成時尚旅館的風潮,正在世界各地流行。這個翻新建築讓工業環境重獲新生的例子,特別引人注目。在布魯克林的東河(East River),建築師重新改造磚造、鑄鐵和木框組成的建築,變成一家有73間客房的旅館。頂樓加蓋巧妙地運用了工廠窗戶,使曼哈頓天際線一覽無疑,也讓這棟建築變成布魯克林的醒目地標。肯定沒人比你酷。如何把糧倉變成藝術博物館?這座歷史悠久、由42個混凝土筒倉組成的糧倉,即將改裝成開普敦濱海區的博物館。這棟建築本來沒有開放空間,所以建築師從中間的8 個混凝土筒倉切出一道橫截面(新的混凝土切割技術將保留邊緣,為空間增添表面),創造出一個由筒倉圍成的橢圓形中庭。藝術家可以在原始的筒倉地下隧道裡,創造場域特定藝術(sitespecific art)。讓人從大飽口福變成大飽眼福的建築。地堡可以變成發電廠嗎?二戰時期漢堡威廉斯堡(Hamburg-Wilhelmsburg)的高射砲地堡遺跡,如今已被徹底改造。地堡搖身變成環保的熱力發電廠,幾乎全部抵消了它製造的碳足跡。不過,大家並未遺忘這段歷史。地堡座落在住宅區中央,現在也是大眾可自由前往的紀念館兼咖啡館。建築提醒我們記憶的強大。高速公路可以變成好房子嗎?開車上高速公路時,我們從未意識到公路的巨大。這間房子使用傳統上用來興建公路的預鑄混凝土巨梁,讓我們見識到交通設施的龐然。幾根看似不可能存在的懸臂梁堆疊在一起,顛覆了我們對重力和規模的看法。你看,那個游泳池!重新思考例常事物,可以創造出全新的東西。換新皮可以拯救老骨頭嗎?開發商想把1960年代的旅館改裝成高級公寓大樓;建築師希望在提升建築機能和整體形象的同時,盡可能保留原始架構。他們為建築設計了「第二張皮」,裝在既有的磚石門面上。新的黑色鋁合金面板也是垂直花園,大幅提升建築的隔熱效能,又兼具美化效果。友善環境也可以是一種視覺享受。古都能有充滿未來感的公共空間嗎?塞維利亞(Seville)市政府決定重建市中心的停車場和公車站時,意外發現地底下埋著羅馬廢墟。這下子該怎麼辦?都市陽傘(Metropol Parasol)是在國際比賽中獲勝的作品,它設法保留了廢墟,提供購物和餐館的空間,也為蓬勃熱鬧的古都打造了氣派的公共廣場。這六個狀似蘑菇的遮陽裝置,可遮蔽安達魯西亞的烈日。遊客可以爬上頂端,環覽這座被城牆包圍的城市。不過,這個酷炫地標特別的地方,不是它的形狀,而是它主要由木頭建成,是地球上最大的膠合木造結構。城市不是時空膠囊。其他精彩建築,請見天下雜誌出版《未來世界的百大建築(TED Books系列)》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 ... 4909#sthash.1lhz8xJ3.dpuf所有的設計來自於創作者的想像於別出心裁的見解,如果你想要與眾不同,就要做到鶴立雞群的效果,想要引人注目~就要做到驚訝性的視覺效果,所有的獨創性及獨特感都是創作者的傑作。

美國藝術家Gwen Murphy「戀足系列」

想與大家分享有關於鞋子的藝術品味~~出自於天下雜誌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4642作者:Beautimode 2016-02-20 Web Only調整字體尺寸3年前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Omri Gillath曾主持一項與鞋子有關的研究,研究結果發現,人們可以從他人腳上所穿的鞋子款式,以及鞋子的保養狀態,約略觀察出他人的潛在性格、年齡和社經地位,且準確度幾乎快達5成,有45%的機會,可以正確從一雙鞋取得一個人的部分資訊。而對美國藝術家Gwen Murphy來說,鞋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,因此從2005年開始,為二手鞋履賦予全新生命,就成了她的經典代表作。1990年從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中取得雕塑類碩士學位之後,Gwen Murphy就開始了她的個人藝術生涯,但直到2005年才開始創作讓她一炮而紅的「戀足系列」(foot fetish)雕塑,至今這個系列已經有超過100件作品,大多數的作品都在短時間內找到專屬的買家,或者是被藝廊收購典藏,儘管她也有其他的類型的創作,好比T恤、繪畫、壁雕等,但其藝術成就都未曾超越已經發展10年的「戀足系列」。Gwen Murphy的戀足系列雕塑,最顯著的特色就是,每雙鞋都有獨特的臉龐與表情,有些哀傷、有些憤怒、有些情緒幽微,彷彿背後都有一段難以輕易訴說的故事。對她而言,她並不是真的從零到有地為這些鞋履創造出情緒,而是觀察這些鞋子的特性,再將它們各自的特質捕捉、烘托出來,其後就讓這些鞋子各自展現它們各自鮮明的個性。圖片來源:Gwen Murphy Studio「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,有次我盯著鞋子看,我發現它們也會回敬我一個眼神。我覺得每一雙鞋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,表達情緒的方式也不同,像是張開大嘴打哈欠,或是看起來疲倦、鬱悶或是激動。我覺得它們就像是一種物種,以雙胞胎的方式誕生在這世界上。」Gwen Murphy先前接受採訪時,透露了戀足系列雕塑的起源,承認自己對鞋子有著強烈執著的她,相信鞋子的使命就是保護人們,使人們安全的在不同的場域中移動往來。戀足系列的材料來源都非常特別,Gwen Murphy並不會使用全新的鞋履製作,這些鞋履都是二手的,或是她從路邊撿來的,因此每雙鞋子都有著被使用過的痕跡,一如每個人身上獨特的疤痕,每一道都是一段故事的專屬印記。有一些鞋履在被Gwen Murphy帶回工作室之後,會以黏土加工,有些則是會直接用美國麻州所生產的舊鞋楦(美國麻州過去曾有相當蓬勃的製鞋產業)加以點綴,每一雙的製程都會因為其原貌而有所不同,一切依Murphy看到它們第一眼的感覺而決定它們日後的樣貌,雕塑完成之後,這些鞋履都會被賦予一個特別的名字,就像為人命名一樣。戀足系列作品總件數至今年1月底已經發展至118件,在其中,可以瞥見不同的種族、性別、年齡、社經地位甚至物種,每件作品都有它們各自的情思,就等你細細端倪,挖掘它們背後豐富的故事。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 ... 4642#sthash.WuE1kAvU.dpuf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萬物皆有生命,如果你愛他~相對的他也會愛你!!
好好珍惜在身邊的每一樣人、事、物~它們也會珍惜你的...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~是一種創作者的態度~